“鄉村建設實踐是一個艱苦且復雜的過程,要做一個好的鄉村設計師,一定要吃得了農家飯,住得了農家屋,說得了農民話,干得了農民事。雙腳插到泥土里,你才真正知道什么叫接地氣。”這是鮑國志在談話中一直不斷強調的思想。
2020年3月27日,我們受鮑國志老師的邀請,在福綿區政府進行一次小型的交流會。鮑國志老師是中國鄉村振興戰略的踐行者,專注鄉村整體設計和建設落地指導,他所設計的十丈村,是各個設計院爭相研究學習的案例,也是目前玉林朋友圈中最時髦的郊游景點。非常榮幸得到這次交流的機會,由林京總工帶隊,帶領土一所的設計人員,一同赴邀了這次會面。

左一:林京/ 右三:呂林生(鮑國志團隊設計師)/ 右二:田主任/ 右一:鮑國志(圖:鐘宇)
由于此前土建一所接下了成均鎮六塘村蔣山塘屯、丹竹村小垌屯的改造項目,鮑國志老師通過鄉鎮府看到了我們的第一稿手繪設計圖,非常想和我們聊聊這兩個村莊的改造設計。為表尊重,我們一行提前到達了會面室,此時的鮑國志老師正在福綿區政府開會。會議結束后由田主任陪同,風塵仆仆趕來與我們相見。鮑國志老師一進門就讓我們感受到了來自北方人特有的直爽與熱情,剛結束會議的他,臉上不見一絲疲憊之色,開門見山跟我們聊起了他從事多年鄉村改造的經驗與趣事。

鐘宇和呂林生交流設計(圖:鐘宇)
三個月摸底十丈村
“村莊改造不能過度景觀化,像某些村干部,帶領團隊去參觀其他市縣的村莊改造項目,回到村子后統統照搬,這樣是不合理的。”鮑國志老師談起了一些村改造的現狀,“要潛入農民,做對農民來說有用的改造,才是好的改造。”鮑國志老師作為設計師,對鄉村的一切鄉風民俗進行敏銳觀察。通過充分了解鄉村,再了解鄉村的現狀和本土的自然,發現最需要解決的矛盾,由此制定合適的計劃和規劃設計策略。
為了貫徹心中“接地氣”的中心設計理念,鮑國志老師在做十丈村改造時,用了整整三個月的時間做前期準備,與十丈村的村民生活在一起,了解十丈村的點點滴滴:“原來啊,村民每天務農回家,必須繞村子一大圈,經過我們的觀察和研究,發現了這一個問題。”鮑國志老師的團隊為村民送去的第一個有用的改造,就是給十丈村規劃了一條新的近道,“我給他們抄了近道了!”鮑國志老師提到這件事情,臉上滿是得意與自豪。
鮑國志老師給我們分享設計成果(圖:李雯悅)
“農村里沒有垃圾,好東西放錯了地方叫垃圾”
鮑國志老師團隊除了給十丈村進行環境整改,還做了許多對村莊有可持續發展幫助的改造,比如垃圾分類和污水治理。鮑國志老師說了:“十幾年前的農村沒有垃圾,為什么現在的農村會存在垃圾處理的問題呢?以前的農田都是用自家糞水澆的,自己產生的垃圾,換了一個方式就變成了寶。農村里沒有垃圾,好東西放錯了地方才叫垃圾。”
生產、生活、生態是一個閉合的循環,生產生活資源經過合理的規劃設計,可成為發展鄉村景觀推助力。從十丈村本身來說,農莊的肌理和農作物本身都是鄉村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。例如十丈村拆除的舊農舍、破石磨,都是農村典型元素,通過拆解元素、改造元素,搖身一變成為新的景觀景觀組成部分:用舊瓦鋪的小路、用石磨做的小品,都具備十足的景觀吸引力。到了合適的季節,配上村口碧綠的池塘或是金黃的稻田,在人民更加追求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今天,必定吸引大量城市居民到此享受“回歸田園”的樂趣。
鄉村改造的重擔在當地設計院
鮑國志老師不會在一個地方待得太久,還有很多省市的鄉村改造邀約等著他去赴約。在我們談話的最后,鮑國志老師鄭重其事的表態:鄉村改造的任務還得交到當地設計院手上。玉林市是很幸運的,有了十丈村這個好的模范,并且作為當地人,更熟悉本地的鄉土文化,更易于發現和挖掘本土本村的自然、社會、經濟、文化價值。同時積極響應和全面深入貫徹落實十九大和《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》的精神、以及2017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與2018年中央召開的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工作推進會的會議精神,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。文件也提出了“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,要遵循鄉村自身發展規律,補農村短板,揚農村長處,注意鄉土味道,保留鄉村風貌,留住田園鄉愁。”這一重點意見。
我院積極響應號召,勇于擔起重任,近兩年在這一方面也做出了好成績。先是福綿區新橋鎮的秀嶺村,獲得了“美麗廣西”鄉村建設“綠色村屯”稱號,后有福綿區成均鎮成均社區山心塘屯,鄉村基礎設施建設開展得有聲有色,鄉土特色試點村規劃建設工作更是開展得如火如荼,努力將山心塘屯打造成具有特色的旅游參觀點。
鄉村振興意味著既要發展經濟、社會進步,也要激活文化、振興文明。未來玉林鄉村的生態系統、生活圖景、文化因子、生產業態、特色資源等,將在鄉村空間規劃中集聚,通過設計師們的努力實現多維的綜合優化和可持續發展。

臨別意難盡,結束會談后鮑國志與林京仍未停止交流(圖:李雯悅)
(文:李雯悅)